2016丹阳公务员政审(丹阳公务员工资)

2023-01-20 01:08:55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刚才查了一下巜丹阳教案》来龙去脉。生一疑问:柳传善是怎么通过政审进入高度保密的单位中科院工作的。

南朝石刻主要分布在江苏南京栖霞、丹阳、句容三个地方。主要是南朝陵墓前的石刻、麒麟、天禄、辟邪、石兽。经历一千几百年的风雨侵蚀,破坏,保持下来的不多,或者破损严重。考察了南京栖霞与镇江丹阳的石刻,南京保护的比丹阳的要好。从陵墓等级来说,丹阳的级别高,主要是皇帝陵,南京的以王侯墓为主。丹阳围栏保护,不仅对于石刻的风雨侵蚀没有作用,还破坏观赏的美观。其实可以在石刻上面建一座宽敞的仿古式亭子,可能效果要比围栏好。不要用玻璃罩子。

#红色百年话江苏# 1939年2月下旬,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赴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申中共中央关于向敌后发展的指示,并和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在1938年9月时,苏南新四军在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同时,陈(毅)根据教员的“五四指示”已经派出新四军第二团一部东进至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实施侦查,并亲自到丹阳北部沿江一带考察,准备分兵东进北上。

为了贯彻“向东作战”的方针,在1939年4月陈(毅)决定派叶飞率第六团向东路地区开进,项(英)则对此顾虑重重,发电报阻止,而陈认为此刻东进符合中共中央关于敌后发展指示精神,毅然下令叶飞率部开进,同时另行组建新四军新六团。

经过三个多月的敌后抗日斗争,至8月底,“江抗”队伍已由原先东进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作战近百次,取得了敌后游击战的一系列胜利,同时开辟了苏常太、澄锡虞游击根据地,震撼了京沪铁路沿线的日伪军。

新四军东进作战的胜利与发展,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力,但也引起了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统”特务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嫉恨,他们认为新四军开辟东路明显是来抢地盘的。于是国民党第三战区限令“江抗”队伍西撤,并调集忠义救国军实行进剿。江抗被迫于顾山镇、严家桥进行自卫还击。

孙哲仁,1966年4月出生,1986年入伍,1987年11月入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93年3月在执行战备飞行训练任务中,因飞机机翼发生故障,不幸牺牲,年仅 28岁。

孙哲仁出生在丹阳建山乡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份的庄稼人,家里除了几件农具外,几乎一贫如洗。1975年,9岁的孙哲仁才跨进了小学门,在学校里,成绩虽不算优秀,但他那忠实憨厚的品质一直被老师和同学们所称道。1982年他以超出分数线的成绩考进了丹阳市建山中学。孙哲仁当时是走读生,早晚都得步行6里多路回家。他还担任了班里的劳动委员,无论是清理建筑工地的垃圾还是值日打扫卫生,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

山区的孩子长得结实,懂事早。16岁的孙哲仁就已长成一个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学校为了改善学生的伙食,分配了他们班一亩多的劳动基地。对于农田里的话,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间施肥、锄地,他样样在行。重活脏活他总是抢着干。这一年,班里的冬瓜获得大丰收,共收获1500多斤,以2分钱一斤的价格卖给本校食堂,得到30元钱。这些钱作为班费,给寄宿在校的学生购买煤油点灯和买蜡烛,晚自习照明。孙哲仁因走读一点也用不到,但他从无怨言。他还时常把自带的咸菜烧肉分给班上的同学吃。

1985年春,孙哲仁在高三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部队来丹阳招飞行员。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积极报名应征。经过一轮轮体检和政审,孙哲仁以合格的政审和健壮的体质顺利通过。

最担心的要数文化考试了,而且招飞的时间只剩下两个多月。为了能使自己文化知识合格,他在老师的关心下,寄宿学校,复习迎考。短短的两个月,对于一个中等偏下文化成绩的学生来说,要通过高考,达到飞行员的合格文化成绩是何等艰难啊!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这段时间内,孙哲仁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每天他早早起床,借着昏暗的路灯亮光,背诵英语单词和复习其它课文知识。深夜,同学们都熄灯就寝了,他还在教室里点起蜡烛,继续攻克一道道数理化难题。经过努力,孙哲仁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校(即长春飞行学校)。

在长春飞行学校学习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熔炉里,孙哲仁严格训练,刻苦钻研飞行技术,思想上积极进取。1987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90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长春飞行学校毕业。同年7月,他被分配到沈阳空军训练基地二团,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部队,他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沈空训练基地二团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1992年,孙哲仁回乡探亲。父母亲见到27岁的儿子回来,非常高兴,但对他老大年纪还未成家总免不了有些抱怨和责怪。可孙哲仁笑笑说:“爸爸妈妈别着急!等我执行完战备训练任务后,一定领一个俊俏的媳妇回来孝敬二老。”说着拿出未婚妻的照片,喜得老俩口合不拢嘴。

孙哲仁看着因辛苦劳动,过早地长满了白发的父母亲,心情特别沉重,他满怀深情地说:“爸爸妈妈别再这么辛苦了,等我干出成绩来,一定把你们接去享享清福。”

在探亲的几天里,他又来到母校,看望了培育他的园丁和分配到母校当老师的同班同学。同班同学围坐在一起,每每谈起未来前途时,内心都对他充满仰慕之情。他深情地说:“山区的孩子能有今天,感谢党的培养。我一定要努力工作,报答党的恩情。”探亲假期间,孙哲仁一心牵挂着部队,几天后就匆匆返回部队。

1993年3月12日,根据部队首长指示,孙哲仁驾机执行战备训练任务。第一次飞行,他圆满地完成了。然而,他在第二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因机翼发生故障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28岁,正值朝气勃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时候;28岁对人的一生来说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季节。

为了人民的飞行事业,为了祖国的安全,孙哲仁,他把年轻的生命交给了祖国。他走了,走得是这样匆忙……要知道,他的未婚妻已做好婚纱,等着新郎的到来……要知道,他的双鬓斑白的父母,等着他带回俊俏的媳妇,等待着将来抱孙子……

孙哲仁壮烈牺牲的消息在所在地和部队传出后,战友们的心情十分沉痛。3月17日,沈阳空军训练基地二团为孙哲仁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二团官兵和所在地阜新市的领导、群众及乡、村领导千余人参加了追悼会。沈阳空军司令部副司令员和政委也来参加了追悼会。

政委在悼词中满怀悲痛地说道:“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追悼孙哲仁这位优秀的人民战士,他为人民、为保卫祖国的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要学习他勤奋好学、刻苦训练、钻研求进、团结同志的精神。孙哲仁的牺牲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飞行员,是我们部队的一个重大损失。”

孙哲仁烈士的骨灰,由沈阳空军训练基地二团派专机运回丹阳,安葬在烈土家乡青山翠柏的烈士陵园中。烈士的革命精神将同青山翠柏一样,在故乡人们心中永存,万古长青。

中华文明探源要重视巴文化的考古研究

三星堆遗址虽然还在考察中,但是它把长江流域巴蜀文化提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高度,突破了传统的黄河流域唯一起源的观念,这就可以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长江流域巴蜀文化的考古研究。

过去,人们把黄河中原文化当作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把炎黄传说当作文明正史,这显然是受传统史学以黄河中原炎黄文化为正统,把长江南方文化当蛮夷的华夷偏见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西汉时期才由黄河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楚文化合流而形成汉文化主体的。人们一谈传统文化,一谈国学,往往都只注重先秦诸子儒学,而轻描淡写楚文化经典,这是不对头的。

但是楚文化也並非长江流域最古老的文化,它的形成迟于巴蜀文化。楚国先民本来主要是南方江汉流域士著,但过去受华夏正统思想的影响,硬把它往三皇五帝髙阳族脉上扯,其实那都是未经实证的传说。正史记载楚人开国是受封于西周,这和巴蜀立国时间比己经很晚了,而且始封国都丹阳至今还是几说不一,没有得到考古实证。

巴蜀立国其实几乎是同夏商同时的,三星堆考古已经可以初步证明。巴人立国更早,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考古发现中就已经确证,那里出土了大量三四千年前相当于夏商时期的巴人文物和立国之都夷城遗址。这些足以说明,长江中上游和黄河流域文明超源几乎是並驾齐驱的。但是过去却一直只认黄河为正宗源头,忽视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

和神话传说中的三黄五帝比较起来,长江流域作为文明起源更受到人类学的科学支持。因为长江三峡的“巫山人”,“建始人”,“长阳人”等考古发现,早在二百多万年前这里就人类活动,而且是亚洲独立起源的“本地人”。

因此,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必须解放思想,克服以黄河中原为正统的观念,克服把炎黄传说当信史的不科学的态度,高度重视江流域特别巴文化的考古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按多源一体的新思路探明中华文明史。

乌程侯孙皓成为东吴的皇帝,对他个人来说,简直是命太好了,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砸到了孙皓的头上。

而对东吴来说,却是一个灾难,这种不负责任的,没有任何考察,就草率的让几个小人决定了东吴的命运,将东吴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看孙皓成为皇帝的过程,是多么的轻率。

左典军万彧因为和孙皓关系好,于是就推荐孙浩,说孙皓聪明好学,见识能力不亚于孙策,言外之意就是孙策在世。

看到没有,这牛皮吹的,敢对标孙策。

当时的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也不是什么有见识的人,因为这两人的上位,也是靠溜须拍马得来的。

所以二人既不考察,也没研究,听啥是啥,就觉得这事可行,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年长一些,因为孙休刚死,太子未成年嘛,大家都希望新君年纪大些靠谱,这都什么特么逻辑!

然后就把这事报到朱太后那儿,朱太后也是个没主意的主儿,就说你们看吧,我一妇道人家又不懂,你们觉着行,就这么办吧,这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就这么决定了。

孙皓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就当了皇帝。

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错,把原来的太子和他的三个弟弟立为王。

然后发优抚诏书,体恤百姓,打开国库,赈济灾民,然后将多余的宫女放出调和男女比例,把养在御苑的禽兽都放归山林,这妥妥地是一代明君的手笔呀,这可是让东吴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但是当明君有代价呀!很多地方要自律,还要接受大臣的监督,这他可受不了,所以没几天孙皓就露出本来面目,恢复了本色,变得粗暴骄横,尤其喜欢美色。

说到好色,孙皓专门派黄门走遍州郡,遍寻将领官吏家的女子,两千石以上官员的女儿,到十五六岁年龄的,没有经过他的挑选的不准出嫁。就像集邮一样,虽然后宫佳丽上千,但还不断往里边送,也不知道他忙的过来不。

他还把自己的恩人濮阳兴和张布给杀了,然后逼杀了算是自己半个恩人的朱皇后,还有包括太子在内,四个封王没多久的,其中两个年龄较大的也给杀了。

孙皓说狠真狠,可以看出这人毫无情义可言,他觉得谁挡了他的道,就会对谁下手,毫不忌讳。

孙皓喜欢任性而为,对不服从自己的官员,往往都杀之而后快。

散骑常侍王蕃,因为不会察言观色,不愿顺从孙皓的意愿办事,让孙皓找了个借口说王蕃装醉,就砍了王蕃的脑袋,然后把首级喂了狗!

堂堂国家的高级官员,仅仅因为些许小事,就被砍了脑袋,实在是匪夷所思。

他眼里毫无亲情,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孙谦,被劫持为人质谋反,反叛这件事本身和他没多大关系,但是孙皓平叛以后,不但把孙谦杀了,还把孙谦的母亲和弟弟孙俊也给杀了。

孙皓宠信万彧、何定这样的小人,打击报复左丞相陆凯,可怜陆凯一生为东吴竭尽全力,死后家人全被流放。

没过多久,右丞相万彧和左将军留平也难逃一劫,虽然没有被孙皓拿毒药毒死,但还是被孙皓给逼死,家人流放。

大司农楼玄因为过于正直,遵守法度,限制孙皓的行为,让孙皓很是恼火,正好有人诬陷楼玄,就把楼玄发配到广州,然后借机杀了他。

侍中韦昭认为因为孙皓的父亲没做过皇帝,所以只能做传,不能做纪,让孙皓很是不满。

正好韦昭每次宴会都以茶代酒,又不愿意参加孙皓举办的嘲笑公卿大臣的揭短会议,孙皓就杀掉了韦昭,流放了他的家人。

豫章太守张俊被车裂,临海太守奚熙被杀,并被诛灭三族,章安侯孙奋和五个儿子全部被杀。

吴国中流砥柱,大司马陆抗积劳成疾,死于公元274年,陆抗,是唯一能同晋国对抗的人。

司市中郎将陈声,因为依法处置孙皓的宠妾公然闹市抢劫的行为,用烧红的刀具将陈声的头锯下来,然后抛尸。

中书令贺卲,因为中风不能说话,孙皓怀疑他在装病,就把他抓起来拷打上千次,看到他还不说话,就用烧红的刀锯下了他的脑袋。

会稽太守车濬因为会稽地区发生饥荒,请求赈济灾民,孙皓认为他是为自己收买人心,就杀了他,尚书熊睦说了几句好话,被孙皓用环首刀上的铁环活活砸死。

孙皓的倒行逆施,让大臣们惶惶不可终日,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夏口督前将军孙秀,是孙皓的堂弟,因为害怕被孙皓算计,带着妻子儿女和亲信投奔了晋国,被封为票骑将军,会稽公。

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因为被征召,怀疑是有人要搞他,率众归降晋国,虽然最终被陆抗镇压,但是给东吴造成了麻烦,极大的削弱了东吴的实力。

门下督孙楷因为没有及时讨伐施但造反,被孙皓征召,孙楷怀疑孙皓要杀他,带着妻儿投奔晋国,被封为车骑将军,丹阳侯。

公园277年夏季,东吴将领邵颛,夏祥率部七千多人投降晋国。

给羊祜伐吴创造了机会。

东吴这一套风骚的操作,最后竟然是选出这么一个货色,实在是让人笑掉大牙。

先秦两汉文学之屈原#历史文化常识#

屈原

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其改革和政策受到了一系列的阻挠和中伤,最终遭流放。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沉汨罗江。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屈原的作品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彷徨和峻洁坚守的人格,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他的“美政”理想和家国之思,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创作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司马相如

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由于仰慕战国时期以完璧归赵、将相和衷而大名鼎鼎的蔺相如,改名相如。《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6篇。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内容上前后相接,故《史记》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司马相如的赋重铺排、夸饰,极富于文采美和音乐美,为汉代散体大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形式,司马相如的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

《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占卜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家世代为史官,祖辈中也出现过杰出的军事家和专门管理经济的人才,而其父司马谈所撰《六家要旨》中的许多观点都深深地影响了司马迁。少受业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和孔安国。20岁后,赴各地考察游历,出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为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阅读皇室所藏典籍,搜集史料,准备继承父志,承担起撰写《史记》的重任。当他开始撰述《史记》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入狱,惨遭腐刑。此番经历在其《报任安书》中多有记载。此后,司马迁发愤著书,约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前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该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具有开创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史学传统和文学传统。

班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扶风)人。年少时,能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典籍,性宽和,为人倚重。父班彪卒后,继父志补续《史记后传》。遭人诬告私改国史,下狱,其弟超上书辩解,明帝嘉其义,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自永平中奉诏修史,历20余年,于建初七年(公元82年)修成《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对后代影响极大。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参加了在白虎观诸儒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据会议记录,撰《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初(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事败,连坐免官,死于狱中,时年61岁。所著辞赋以《两都赋》最著名,体制宏大,风格模仿《子虚》、《上林》,铺写东西二都的繁华,开拓了散体大赋的新题材。此外,《答宾戏》、《幽通赋》皆为述志之作,文辞丰足,多拟他人但仍不失其风。另其作《咏史诗》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

《诗经》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为《诗》或《诗三百》,自从汉儒尊《诗》为经,遂以《诗经》称之。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独《毛诗集》流传于世。《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包括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大部分是闾巷歌谣,也有一部分出自士大夫之手。《诗经》共收诗歌305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朱熹认为,“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杂言句式错落有致。章法上则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的赋比兴手法也成为后世诗歌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座高峰。

丹阳精兵是不是三国地方战力最强的存在呢?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精彩纷呈的一个历史时期,三国时期的精锐部队很多,比如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曹操的虎豹骑,袁绍的大戟士,吕布的陷阵营和刘备的白耳兵等等,这些是成建制的部队。但是如果问到三国哪个地方的兵战斗力最强悍,那就不得不提天下知名的丹阳精兵了!

  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曾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其实丹阳精兵在三国之前已经名扬天下,西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至浚稽山迎战匈奴。匈奴单于召八万多精锐铁骑围攻汉军,竟连遭败绩。单于当时惊叹道:“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打算退兵时,有名个汉军告密说李陵军中箭支将尽,且没后援,匈奴才拼死恶战。汉军虽然伤亡惨重,五千军兵仅四百余人撤回关内,但此战令匈奴胆寒。这五千精兵,丹阳兵就是主要构成部分。两汉时代,都喜欢从丹阳募兵。

  三国时期丹阳兵达到了巅峰,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后曾经到丹阳募兵;雄踞徐州的陶谦(丹阳人),最大的凭仗也是手下的丹阳兵,后来有部分丹阳兵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孙策平定征伐江东,丹阳兵也立下汗马功劳;日后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之所以能擅权专政的凭借之一也和其拥有不少丹阳兵有关;到了三国末期,东吴之所以能在国力远不如魏国下“偏安”,也离不开丹阳兵的死战。诸葛恪曾率四万丹阳兵抵挡魏国进攻,脱去衣甲,只带短刀盾牌冲杀,魏军死伤过半惨败。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晋大举攻吴。丹阳郡守岑莹率五千丹阳兵,以青巾缚头决死,多次向晋军阵地冲锋,书写了丹阳兵最后的辉煌!

  丹阳,指的是丹阳郡。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辖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镇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阳市,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及以西、湖州市安吉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如果我们考察这一带的地形,就会发现此地确实是群山密布,耸峙巍峨,连著名的安徽黄山都位于其中。即便是平原较多的秣陵(南京)一带,也颇有山丘缭绕。

  丹阳这个地方,幅员数千里,地域广大,大山众多,沟壑纵横,山林茂密,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而且还很容易隐藏,所以居住在这里的山越民族以及为了逃避朝廷赋税的汉民,长期居住下来钻山越岭,披荆斩棘,还要时时刻刻对抗官府前来抓捕。经年日久之下,他们养成了特别能打仗的习惯。而即便是平原地区的丹阳居民,由于时常与山中的山越民族进行对抗,也维持了果劲的民风。汉人与异族杂居的地区,汉民族的兵法、组织与蛮族的剽勇结合,往往多出果劲善战的勇士。丹阳郡另一大优势是富于铜铁矿,百姓能够私铸武器,借着官府控制力不强而私下练习甚至大规模械斗,平时就能进行基本的战争训练。这些都是丹阳出精兵的原因。

  东吴政权投降后,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但“丹阳兵”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力,足以流世。到了晋代以后,丹阳郡民风强悍的山越人,或被剿灭,或被安抚出山,渐至被同化,丹阳精兵的光辉岁月就真正成为了历史。

曹洪那么富有,为什么曹丕借钱不给?这是不是曹丕杀曹洪的理由?

曹洪家中不差钱,谯县县令做财产统计、考察人均收入的时候,发现曹洪的家产已达公侯之家。曹丕问曹洪借那点钱根本微不足道,可曹洪就是不借。

曹洪不是舍命不舍财的人,早期曹洪出钱出力,说是创始人也不为过。《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后从扬州刺史陈温那里募得庐江上甲二千,丹阳兵数千。再举个例子,曹洪家骏马成群,自己骑的马叫“白鹄”,号称“凭空虚跃,曹家白鹄,”曹操汴水战败时丢了战马,曹洪借给他享受了一次。

但是对曹丕就是另一个态度,小时候借零花钱不给,长大后借绢帛仍是回拒。想想也挺有意思,对曹操大方,对曹丕吝啬;对曹操甘舍命,对曹丕不舍财。这也太明显了,洪哥,几个意思!

曹洪这点儿钱也不是出不起,更不是小气,而是双标。说白了,瞅着大侄子不顺眼,不当回事。《魏略》原文:“文帝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及洪犯法,自分必死。”两叔侄心里门儿清,梁子结得深,一个耿耿于怀,另一个被抓住小辫子便自知必死。

但曹丕为借不到钱就杀曹洪,是不是心眼太小了?注意曹丕借贷的时间节点,曹丕曹植两兄弟的嫌隙从未停止,拒绝一个世子的借贷就是摆明搞对立面,难不成站队曹植?以曹丕的小肚鸡肠,曹洪还想落个全须全尾?

没错,曹洪是太祖亲眷,救驾有功,但老臣子居功自傲是每一个新君要打击的。不同于曹操,曹丕的政策是倚重世族而削弱谯沛宗亲,曹洪恰恰代表着曹魏宗室和跟曹操一起打天下的人的门面与势力,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曹洪被杀的命运了。

曹丕收拾曹洪是在公元226年,登基六年才来秋后算账。曹洪毕竟是开国元老,曹丕刚登基忙着稳定人心还来不及。直到黄初中期大势已定,曹洪门客犯法等于自动递了刀柄过来,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亲妈卞太后大闹一出,曹洪才免死,一抹到底。

其实曹洪被整也不冤,曹操说:“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 意思是你家可真有钱!这时候曹洪要有点识时务的觉悟才行。不过曹洪继续敛财,纵容门下宾客为非作歹,和满宠吵架;在军中摆宴看跳舞,被杨阜提意见,至于看的是啥舞自行脑补。

满宠不买曹洪的账,杀其门客。这一次,曹丕也不打算买账,直接冲了曹洪去。喇叭是铜的,锅是铁的,皇威不可欺,不然怎么叫“君君臣臣”呢!

#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

@跳跳是只喵一个有趣和观点并重的女子,感谢您的关注阅读!

东吴建兴二年秋,这天,吴主孙亮派人请大将军诸葛恪到宫中赴宴。

诸葛恪要见孙亮的头天晚上,心里烦躁不安,通宵不寐。天亮后,他洗漱完毕出来时,忽然,府中的一条狗死死地咬住了他的衣服。

诸葛恪很惊讶:这狗不想让我去吗?于是他返回来坐下,过一会出来,这狗又咬住了他的衣服。他就命人把狗拴住,登车进入皇宫。

这时,跟随他的心腹张约发现情况不对,就对诸葛恪说:“主公,今天宫中不同往常,我怀疑其中有诈。”

诸葛恪猛然省悟,刚要离去,迎面遇到太常滕胤。滕胤说:大将军,主上请您,您已到了宫门,为什么不进去呢?

诸葛恪犹豫一下,最后还是决定带剑上殿拜见孙亮。

诸葛恪进入大殿,见孙亮和卫将军孙峻坐在席上,他警觉地朝四周看了看,没有发觉异常,就坐在了孙亮的对面。

这时侍者给诸葛恪斟上一杯酒,诸葛恪怀疑酒里有毒没有喝。

孙峻在一边察言观色说:将军您的病还未痊愈,就喝您常服的药酒吧!

诸葛恪的心这才稍微稳定下来,他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酒喝。

酒过数巡,孙峻起身上厕所,他迅速脱掉长衣,露出里面的短装,手持大刀一个箭步冲出来直奔诸葛恪。

诸葛恪猛然惊起,急忙拔剑,但剑还未出鞘,孙峻的大刀已经迎面劈来,诸葛恪当即倒地死去。

守候在殿下的张约立即挥刀冲向孙峻,可孙峻一闪,反手一刀把张约的右臂砍断。

这时,埋伏的武士一拥而上将张约剁为肉泥,然后把诸葛恪和张约的尸体用苇席包裹起来,抛尸在城南的乱石冈中。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被誉为诸葛家族中才华超过诸葛亮的“神童”,少年时就以才思敏捷出名。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脸长似驴。有一次孙权宴请大臣,让人牵一头驴进殿,用标签贴在驴脸上,写上“诸葛子瑜”几个字。

诸葛恪看见后取来一支笔,在标签上填上“之驴”二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在座的人无不大笑起来。

有一天,孙权见到诸葛恪在路边打鸟,就问他:你的叔叔诸葛亮和你父亲哪个强些?诸葛恪回答说:“当然是我父亲强些。”

”为什么?”孙权问。

诸葛恪说:我父亲知道该为什么人做事,而叔叔却不知道,所以我父亲要强些。孙权大笑起来。

孙权觉得他很不寻常,就考察他,任命他为抚越将军去丹阳郡代理节度一职。

当时丹阳郡山道险阻,山越的老百姓十分强悍,都身带兵器在山野活动。而那些逃犯惯匪也都隐藏在此,他们蛊惑民众出来袭击官军。

历任官员都无法治服他们。当时诸葛瑾也认为儿子去赴任不会取得成功。

诸葛恪上任后,首先下令给四郡地方长官,要求他们守好自己辖区的疆界,对于山民要以安抚慰问为主,对他们不得嫌弃、不得拘留逮捕。

然后又张榜公布,凡是接受归服教化的平民出山,官府一律安排他们的居处和田地。

由于山越人在深山中饥饿穷困,听说官府厚待山民,都逐渐出山投降。

而后,诸葛恪又逮捕了臼阳县县长胡伉图,以叛乱罪将其斩首。

山民们听说胡作非为的县官胡伉被杀,非常高兴,于是他们扶老携幼相继出山。

诸葛恪没费一刀一枪就制服了山民,很快稳定了局势。孙权非常高兴,重赏诸葛恪,从此诸葛恪名震四方。

东吴太元元年,丞相陆逊患病去世,孙权就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接替陆逊的职位兼任荆州刺史。

不久,孙权也生了病,他病危时,召见诸葛恪、孙弘及太常滕胤、侍中孙峻等人托付后事。

次日,孙权去世。孙弘一向与诸葛恪不和,便企图假传皇帝诏书除掉诸葛恪。

孙峻将这消息告知了诸葛恪,诸葛恪就假装请孙弘来商议事情,在座席上杀死了孙弘。

这时,魏国皇帝听到孙权去世,命令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兵七万进攻吴国。诸葛恪闻讯发兵四万赶来援救。

这天夜晚天降大雪,魏军支起帐篷,点起篝火,聚会饮酒驱寒,他们互相嬉闹,大声欢笑。

诸葛恪隔岸看得清楚,悄悄派一只轻骑兵从桥上冲上岸边突袭魏军。

正在喝酒的魏军被吴军一阵乱砍乱杀,惊得四散奔逃,争着抢渡浮桥。由于人多踩踏,纷纷跌入水中。

这时诸葛恪一声令下,吴军发动猛攻,魏兵掉入河中淹死和被杀的有数万人。吴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第二年春天,诸葛恪又打算出兵,这时朝中众臣认为天时不利,一齐劝说诸葛恪。但诸葛恪不听,强征各州郡兵卒二十万人伐魏。

东吴建兴二年,诸葛恪率军包围了魏地新城,战斗持续了几个月,久攻不下。

这时天气酷热,士兵们纷纷饮用生水,军中突然爆发了瘟疫。

每天都有军官来报告患病死亡的人数,诸葛恪认为他们摇乱军心,就斩杀了汇报的人,自此再没人敢报告了。

魏国得知吴国兵士瘟疫蔓延,急忙封城,暂缓交战。

诸葛恪见兵士每天患病人数猛增,率军撤退。沿路死亡的士兵很多,全军的士兵呼天喊地。

而诸葛恪却坦然自若,他慢慢班师,一个多月后才返回建业。

朝野上下对诸葛恪怨声载道。

于是孙峻进宫面见孙亮,二人合谋,置备酒席宴请诸葛恪,在席间杀死了诸葛恪。

诸葛恪被杀后,他的三个儿子想逃走,但都被孙峻派人追回杀死。至此,诸葛江东一门被诛灭三族。